兔兒神最早出現在清代袁枚的小說《子不語》。故事敘述胡天保因愛慕御史而遭處死,後在陰間被封為「兔兒神」,專司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戀情。這段傳說雖難以考證真偽,但展現了古代社會對同性情感的一絲包容。
2. 威明堂的誕生
2006 年,盧威明因感嘆多數宗教對同志並不友善,於新北市中和創建「威明堂」,專祀兔兒神。這座廟宇為同志群體提供心靈慰藉,也成為全球少數「同志專屬」的信仰場域。
3. 信仰的意涵
- 同性戀姻緣守護:異性戀有「月下老人」,同志則有「兔兒神」。
- LGBT 全面涵蓋:不僅男同志,女同志及各性少數群體皆可參拜。
- 跨國吸引力:許多國際信徒慕名而來,將威明堂視為同志文化與宗教的象徵。
4. 社會文化觀察
兔兒神的存在突顯了台灣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多元與包容:
- 法律與宗教的補位:當法律尚未全面承認同志婚姻時,兔兒神信仰成為精神依靠。
- 社群凝聚:信仰讓同志群體獲得力量與認同感。
- 文化象徵:它不僅是宗教信仰,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見證。